首页 资讯 正文

秀我中国·福建文物地标|莆田木兰陂:敢叫沧海变桑田

体育正文 30 0

秀我中国·福建文物地标|莆田木兰陂:敢叫沧海变桑田

秀我中国·福建文物地标|莆田木兰陂:敢叫沧海变桑田

初夏的陇东高原,风车轻旋,光伏闪耀。5月29日,“香约(xiāngyuē)庆阳·全国百家媒体行”队伍来到国家(guójiā)“十四五”电力发展规划重大项目(zhòngdàxiàngmù)“陇电入鲁”工程的起点,甘肃(gānsù)庆阳±800千伏换流站。站内银线交织,电流奔涌,来自(láizì)甘肃的绿色电能正以0.003秒速度,沿着这条新贯通的电力“高速公路”,跨越山河,直抵山东。 这条横跨甘、陕、晋、冀、鲁五省,全长915千米的(de)(de)“能源巨龙”,已于5月8日正式投运。站在(zài)庆阳换流站的高处眺望,白色风机叶片在黄土塬上缓缓转动,蓝色的光伏板阵列铺展至天际线,生动(shēngdòng)演绎着庆阳这片土地“驭风沐光”的澎湃绿电(lǜdiàn)潜能,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条大通道起点所肩负的重任。 在技术人员的(de)引导下,记者深入了解了这座“电力心脏”的奥秘。“陇电入鲁”工程采用了世界领先的±800千伏额定电压、800万千瓦额定容量的“双八百(bābǎi)”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,创下了多项“首个”纪录,首个一次性全(quán)容量投产的特高压直流工程;首个探索并应用(yìngyòng)“双八百”特高压直流标准化成果(chéngguǒ)的示范工程;首个应用国家“1025”专项攻关(gōngguān)成果突破特高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示范工程。 最令人振奋的是(shì)其国产化突破。工程首次试点应用了国产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(kāiguān)和基于国产芯片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。技术人员自豪地介绍,这些核心设备在调试期间经受了高电压、大电流的严苛考验(kǎoyàn),性能稳定、指标优良。“这标志着我国在攻克(gōngkè)高端电力装备‘卡脖子’难题上取得重大胜利,有力推动了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升级!”一位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现场讲解道。 “陇电入鲁”工程的(de)(de)核心价值,在于将庆阳乃至甘肃丰富的风、光资源,与传统火电进行“打捆”外送,实现多能互补,显著提升了新能源的消纳利用效率。这不仅将甘肃的“风光(fēngguāng)”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(shíshízàizài)的经济优势,也为能源消费大省山东提供了稳定、高效、绿色的电力(diànlì)支撑。两省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跃然眼前。 一组数据直观展示了这条(zhètiáo)“能源动脉”的(de)(de)份量,工程每年(měinián)将向山东输送(shūsòng)电量360亿千瓦时,这相当于满足10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。尤为可贵的是,其中超过半数是风能、光伏、储能等纯绿色(lǜsè)电能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工程投运后不久,其首批绿电——1900万千瓦时,已成功被天津相关企业认购,标志着其绿色价值的市场认可。 在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(wénhuàjié)期间探访“陇电入鲁”工程送端站,是(shì)一次传统与现代、文化与科技(kējì)的奇妙碰撞。庆阳,这个以(yǐ)精美香包闻名的文化名城,如今正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国家战略工程的落地(luòdì),成为西电东送、绿电外送的重要枢纽。作为贵州的记者(jìzhě),我们深知能源通道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。“陇电入鲁”不仅是一条输电线路,更是(gèngshì)国家能源结构调整、区域协调发展、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写照。庆阳“驭风沐光”的力量,正跨越山河,点亮远方。  贵州日报天眼(tiānyǎn)新闻记者
秀我中国·福建文物地标|莆田木兰陂:敢叫沧海变桑田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